手机版 群秀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黄州地图地理位置(话说黄州之带你看下清朝的黄州城)

100人浏览   2024-12-10 10:48:19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部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同年五月,弘光帝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黄州府归属南明。顺治二年(1645年),黄州城归属清王朝。

清王朝建立后,在府县政权机构设置上实行“清沿明制”,地方政区设置变动不大,清初黄州府属县也沿袭明朝。

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南北正式分省,黄州府属湖北布政司,即湖北行省管辖。同时,在省、府之间设分巡道或分守道一级行政机构。康熙九年(1670年)设置分守武汉黄道,驻武昌,管辖武昌、汉阳、黄州三府,雍正七年(1729年),武汉黄道衙门迁驻黄州城,雍正十三年,德安府隶属武汉黄道,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武昌府隶属武昌盐法道,此后,驻黄州的分巡汉黄德道管辖汉阳、黄州、德安三府,职责是“专事水利”。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黄德道兼管江汉关税务,为便于管理,迁驻汉口。至此,黄州城内历时132年的汉黄德道衙门宣告结束。

清代黄州府图

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将黄陂县改属汉阳府。至此,黄州府辖一州七县,即蕲州、黄冈县、麻城县、黄安县、罗田县、蕲水县、广济县、黄梅县,这便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蕲黄八属”。

清代黄州府及黄冈县官吏,大部分能履行职责,黄州知府于成龙是其中的典型。于成龙在康熙八年至十七年(1669-1679年)年间,相继任黄州府同知、黄州知府,他的官宦生涯的黄金岁月,基本上是在黄州度过的,黄州城为他施展政治抱负和才华提供了舞台。他为官勤政务实,清正廉洁声誉满天下,被康熙皇帝褒扬为“天下第一廉吏”。他离开黄州后,黄州城民众为了纪念他,在赤壁内修建了一座“于清端公祠”。

清代的黄州城,繁华而热闹,乾隆五十四年《黄州府志·厢镇》中赞道:“兹邑土广齿繁,四民杂处,比于城市,达于乡曲,闾阎相接,熙然盛矣。”

清代,黄州城内外街坊统一分为八甲,实行甲属管理。历代《黄州府志》和《黄冈县志》都有清楚记载。乾隆年间的黄州城八甲街坊的具体情况如下:

康熙年间黄州城地图

甲东抵鼓楼冈,西抵汉川门,南抵清源门,北抵览胜亭。有府前官街、县前官街、卫前官街、府学前官街、宪司官街、大井头街、旧鼓楼街、卫当子街、军储仓街、汉川门街。

汉川门老街与现状图

二甲东抵河东书院巷内小教场,西抵胡总兵巷,南抵一字门,北抵严家巷白石牌坊。有姚家阁街、半边街、城隍庙坡街、预备仓街、新街、贾家街、胡总兵街、一字门内街、六刘巷。

三甲东抵清淮门,西抵鼓楼冈,南抵严家巷,北抵览胜亭,有鼓楼下正街、洗白街、县学前街、南察院街、北察院正街。

四甲东抵濠沟口,西抵大江,南抵下新河,北抵清源门,有观风桥沙街、中马头街、东城濠街、水驿前街、新街、河街、河滩街、元妙观街。

五甲东抵汉川门,西抵小河,南抵威远关,北抵红沙嘴,有上马头街、鸡窝正街。

六甲东抵古敌楼,西抵东门桥,南抵东楼阁,北抵龙王庙,有十字街、四牌楼街、忠显庙街、花园岗街。

七甲东抵定惠书院,西抵会同冈口,南抵安国寺,北抵一字门,有十字街、会同冈街、铁石边街、东城壕街、长塘街、南塔寺街、安国寺街、榆木桥街、定惠院街、槐树冈街、孤老院街、来远桥街、西城濠街。

八甲东抵西湖桥,西抵金华桥,南抵十里铺,北抵合闪桥(即相隐桥),有教场街、马驿街、河滩街、新桥街、守备司街、太平桥街。

到百余年后的光绪年间,黄州城的街道与乾隆年间相比较,略有变化,此时共有大小街道51条,其中城内22条,城外29条,街道分布状况如下表。

位置

甲属

街名

今址









一甲
东抵鼓楼冈
西抵汉川门
南抵清源门
北抵览胜亭
(今赤壁山上亭子)

府前官街
县前官街
卫前官街
府学前官街
宪司官街
大井头街
旧鼓楼街
卫当子街
军储仓街
汉川门街

清源门街
胜利街西段
已废
青云街
已废
已废
胜利街中段
魏街
法院街
汉川门

二甲
东抵河东书院巷内小教场
西抵胡总兵巷
南抵一字门
北抵严家巷白石牌坊

姚家阁街
半边街
城隍庙坡街
预备仓街
新街

考棚街中段
区汉剧团
市水利局宿舍
市文化宫
八一路

三甲
东抵清淮门
西抵鼓楼冈
南抵严家巷
北抵览胜亭

鼓楼下正街
洗白街
县学前街
南察院街
北察院正街

胜利街中段
胜利街东段
考棚街北段
严家巷
七一路北段










四甲
东抵濠沟口
西抵大江
南抵下新河
北抵清源门

观风桥沙街
中马头街
东城濠街
水驿前街
新街
河街
河滩街
元妙观街

沙街
已废
已废
已废
八一路
大码头
江边
沙街南段

黄州城郊外的乡里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单位,清光绪八年编纂的《黄冈县志》记述了乡里情况。全县有九乡七十六里八十九分区。其中,黄州城附近属东弦乡。东弦乡辖七里:吕阳三村、黄土一村、黄土二村、城子一村、城子三村、鱼博一村、鱼博二村。十八分区:五里墩、路口、戚家岭、邱店、南湖、陶店、孙家嘴、王家店、刘家楼、盂钵桥、浒子口、鹞子湖、灌口、韦家凉亭、堵城、佘家湾、松杨铺、临江铺。

清代,黄州府的镇市发育成熟,初步具备地方经济中心功能,是联结城乡的经济纽带,商业经济交流所在,经济和人口集中之地,在经济贸易和商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冈县有四镇十三市,其中路口、陶店、鱼博桥三市位于黄州城远郊区。

黄州乱砖墙

“乱砖砌墙墙不倒”是清代黄州城建筑的一大特色,是说黄州城的公共建筑和私家民宅建筑墙体有许多是以乱砖筑砌而成的。乱砖墙是清代黄州房屋建筑的重要墙体形式,与黄州城的牌楼、宝塔并称为黄州三件宝。其特异之处在于它的墙体是用乱砖瓦砾垒成,不限大小方圆定格。砌匠双手不息,每线垒成,不用泥刀整修,大小乱砖瓦砾所置部位,恰到好处。乱砖砌墙的建筑法式大致是,墙宽一尺,每垒高一尺为一线,和稀泥(状若米汤)二遍,施工时匠人在墙两侧先置大烂砖,中间以瓦砾填充。正如匠人所言:“乱砖墙,冒得巧,只要心填好。”如此往复将墙垒好,实比砖石之墙坚固,经装修粉饰后的乱砖墙更胜于土墙。当时黄州,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官宦家庭,建房舍庭院多用乱砖砌墙,乱砖墙体比较坚固,可历百年而不坏,有“乱砖砌墙墙不倒”之说。黄州乱砖砌墙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乱砖瓦砾。乱砖瓦砾的来源,得益于黄州悠久的建城史。黄州在先秦战国时期就有城池建筑,两千年间没有间断过,先有邾城,再有西阳城,又有唐宋黄州城,而明清黄州城则是“固若金汤”,有城必有房屋建筑,房屋建筑时间一长就会损毁,留下遍地乱砖瓦砾,经两千年间岁月积淀,黄州城内外的乱砖瓦砾可谓随手可取,且无权属,所以,黄州民众建造房屋时,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日积月累,就造就了这种建筑奇观。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群秀百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