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殊性(剩余价值问题:所有消费者都是剥削者吗?)

提问者说“劳动力本身就是商品,其价格是由供需关系来决定的。如果劳动力这个商品具备所谓的剩余价值,别的所有商品也应该具备才对。照此逻辑推导下去,所有的消费者岂不是都成了剥削者?”

劳动力是专属于人类的能力,包括人的脑力劳动力和体力劳动力两个方面。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用自身的劳动力来操控劳动工具,通过劳动工具把劳动对象转化为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则用于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根据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劳动产品的占有情况来区分,人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拥有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劳动产品的资产阶级,俗称资本家;另一类是不拥有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劳动产品的无产阶级,俗称劳动者。
劳动者唯一所拥有的,是自身的劳动力。劳动者的生存需要相应的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就是劳动产品。劳动者虽然拥有自身的劳动力,但是他们没有劳动工具,也不拥有劳动对象,更没有劳动产品的所有权,所以,劳动者不能由自身的劳动力直接生产出自己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劳动者只能出卖自身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使用,以此来交换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

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有其特殊性,因为劳动力的价值高于劳动力的价格。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的时候支付的价格(工资),其本质是维持这个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格;但是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价值会大于劳动者的工资,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购买价格低于它使用后创造出的价值,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其它任何商品都不具有劳动力这样的特殊性,无法创造出剩余价值来。
比如,企业的生产设备就是劳动工具,企业主购买生产设备用于生产,生产设备的价值会以折旧的方式计入产品成本,分摊到每一个产品上,成为产品价格的一部分。生产设备的价值不会在分摊到每一个产品之后变多,它的价值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同样的道理,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是劳动对象,其价值也是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会增加产品的价值。

由于只有劳动力这种商品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形成剩余价值,所以,消费者购买个人消费产品的活动是无法创造新价值,并形成剩余价值的。个人消费是劳动者用工资去交换生活资料并消耗生活资料,以此来恢复和维持自身劳动力的活动。既然消费活动是劳动力维持自身生存所需,而且消费过程中并不产生剩余价值,消费者当然就不是剥削者了。
由于劳动者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之后创造的劳动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产品的总价值肯定大于全社会劳动者的总工资,所以,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一大问题就是劳动者的总工资购买不完社会总产品,必然有一部分社会总产品因消费不了被丢弃浪费,必然有一部分生产企业亏损倒闭。
相关推荐:
- [常识]驱蚊草为什么掉叶子(要想夏天驱蚊效果好,驱蚊草叶子不能掉!)
- [常识]空调里面为什么有水声(开空调有水流声是什么问题?)
- [常识]冰箱为什么不结冰(家里的冰箱不结冰,方法特别的简单!)
- [常识]养的金鱼为什么容易死(新手饲养金鱼,为什么会死于这4个原因)
- [常识]保鲜柜为什么会有水(超市冷藏展示柜漏水原因大搜集)
- [常识]热水器为什么老是跳闸(为什么家里使用即热式电热水器会频繁跳闸?)
- [常识]产品为什么要创新(产品创新的类型、方法与内容)
- [常识]净水器为什么有废水(净水器产生的“废水”有再利用价值吗?)
- [常识]缝纫机为什么老断线什么原因(缝纫机短线的调整方法)
- [常识]为什么电脑开机慢(一文教你找到原因并解决!)